最新公告:
TEl:400-123-4657
联系我们星空体育 详细
电话:
400-123-4657
邮箱:
admin@youweb.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公司动态

bob.com他的姓氏被用来命名国外新发现的植物化石

发布时间:2023-02-24 点击量:765

  bob.com1991年,加拿大开普布里顿大学学院地质系E.L.佐特鲁夫博士和中国学者高志峰博士将他们发现的一个新属种——楔叶类植物化石,命名为“李氏楔叶穗”。以中国古植物学家的姓氏命名在国外发现新的植物化石,这在中外古植物学研究史上还是极为罕见的。

  这位中国古植物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植物学会理事长、美国植物学会终身通讯会员李星学。

  李星学,1917年4月出生于湖南郴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他考入长沙著名的雅礼中学。学校科学馆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半身大的人像镜框,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哥白尼、牛顿、道尔顿、爱迪生等人。可是,当时那面墙上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画像。

  一天上午李星学上课时,忽然发现墙壁上的镜框中多了一张蓄着八字胡须,戴副金边眼镜的中国人。同学们正在议论时,物理课老师陈仁烈揭晓了答案:“他叫丁文江,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不幸昨天病逝于湘雅医院。丁文江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矿物宝藏探测方面的贡献,蜚声国际,堪称是我国近代的一位大科学家,值得敬仰,为此特意加挂了他的画像。大科学家中国也有!”

  从此以后,“丁文江”的名字在李星学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在心底迸发了想当地质科学家的强烈愿望。

  “我在大学时代改学地质,以及后来毕业充实地质古生物学事业,固然是多种因素和机遇促成的。但当年陈老师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上的这堂生动的尊重科学和热爱祖国的教育课,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晚年李星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除丁文江外,另一名为李星学打开地质学之门的启蒙老师是著名地质学家朱森教授,他是李四光最得意的门生,也是李星学的舅舅。在李星学年幼的时候,朱森就为他讲解“石头”中的“故事”,激起他对地质事业的神往。

  1938年夏,李星学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的联合招考,他把自己的卧室命为“三三斋”,即“三抓”和“三不”。“三抓”是:数、理、化抓基础;语文、英语抓训练;其它抓要点。“三不”是:不逛街、不会友、不贪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闭门苦读,李星学顺利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系及金陵大学物理系。出于对地学的热爱,同年秋天他又借读国立重庆大学攻读地质学。

  当时留学回国的朱森正任该校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李星学潜心钻研,二年级时就成为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友,毕业后即成为会员。四年级时,李星学与同学合撰的研究论文《四川南川西南之古生代地层》崭露头角,获得了第一届陈康先生奖学金。

  1942年7月,李星学从重庆大学毕业,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开始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研究。

  李星学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时,历任练习员、技佐、技士等职位。起初,他跟随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赴四川南川重勘南川古生代地层剖面,并同尹先生合著《南川地质旅行指南》,为中国地质学会第19次年会后地质旅行之用。bob.com随后,他又随边兆祥赴宁夏,在黄河两岸及贺兰山一带,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地质矿产调查。这些都为李星学以后的野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4年,李星学跟随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潜心古植物学研究。斯行健是我国古植物学的奠基者,他治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对李星学影响甚大。

  解放初期,李星学被借调到地质部干地质找矿,他出色地完成了勘查任务,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为日后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回到南京古生物所后,李星学看到周围的一些人都先后发表了论文,他感到压力颇大。bob.com

  老师斯行健察觉后果断指出:“想时髦,急于求成不是做学问的态度。青年人要坐得住,要能潜心于学,才有学好的希望。”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国外留学时,经常整天泡在植物化石储藏室里,午休不回去吃饭,常常几块面包、一杯凉水一吃了事。有时连晚上做梦,梦见的也都是植物化石在眼前飞舞……”

  这些来自长辈、老师的耳提面命,让李星学铭记在心,终身获益。他开始系统地研习古植物学,经过1年左右的努力,很好掌握了鉴定化石的方法,对文献资料也相当熟悉。

  1956年春,bob.com李星学独立撰写了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论拟织羊齿》,斯行健阅后,大为欣赏,认定这是他自己也忽视了的一种重要的二叠纪植物。

  不久,李星学在鉴定采自青海的一批化石材料时,提出了它们是东亚首次发现的纳缪尔期植物群的看法,同时肯定其中有一种是斯行健这个权威以前也不敢确认的、过去只见于西欧石炭纪的“沟木”,斯行健对此十分欣慰。1956年12月,李星学出任南京古生物所第一组(古植物)副组长。

  华夏植物群是世界四大植物群之一,我国是华夏植物群的故乡。1963年,李星学发表的《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是其早期研究古植物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东亚华夏植物群最重要的参考文献。

  它对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提出的新观点,打破了前人的框架,对瑞典古生物学家赫勒(Halle)关于华夏植物群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它创立的华北古生代植物组合层序划分方案,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华北煤田地质实践中。

  李星学擅长研究古生代鳞木类,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层、植物化石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也卓有成就。其中,他与人合作的论文《大羽羊齿植物生殖器官在华南的发现》,提出了华夏植物群典型类群分类位置的新观点,是对近百年来研究这类植物的重大突破,令中外同行刮目相看,文中的观点和材料被国内外古植物教科书普遍采用。

  李星学对生物地层学,特别是对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也一直是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1989年,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李星学在大会上用英语宣读了他的论文《中国及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分区》,激起与会专家的共鸣。该文后来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古植物与抱粉学评论》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李星学迈出国门,先后10余次前往美、英、法、澳、日、印、俄、巴西、西班牙、韩国等国访问、考察、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与外国同行切磋交流,并担任了国际古植物学会中国地区代表、国际地科联冈瓦纳地层委员会和石炭纪地层委员会选举委员、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化石植物分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321项目科学顾问等要职。

  1995年秋,他在南京策划举办了“地质时期陆生植物的分异与进化”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推出了由他主笔撰写的《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中、英文版),为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bob.com

  李星学凭着对地质科学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出版9部专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1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他的成就和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尊敬与赞赏。

  1980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83年,被选为中国古植物学会理事长,bob.com并被推荐为美国植物学会会员;1984年起,任《古生物学报》主编和《华夏古生物》(英文版)第一副主编;1985年起,任古生物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获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终身荣誉称号,全球能获此殊荣的仅限于50个名额;1993年,荣获第二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1996年7月,在美国加州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又授予他“沙尼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奖章”……

  “科学工作是一种非常艰辛复杂的劳动,特别是地质工作,要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要有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踏实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敢于改正错误的宽阔胸怀,才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李星学对古植物学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生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陪伴指引后辈科研人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