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TEl:400-123-4657
联系我们 详细
电话:
400-123-4657
邮箱:
admin@youweb.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培育技术
当前位置: bob.com > 培育技术

bob.com南部籍农民科学家范明朗:一颗麦粒培育出五彩人生

发布时间:2023-05-11 点击量:566

  bob.com1951年秋天,川北行署(今南充市)在岳池县召开“万户千村百乡创模大会”。会上,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介绍了山西劳模李顺达科学种田的事迹,号召广大农民向他学习,科学种田,增产增收。

  会议结束后不久,当南部县枣儿乡向阳村的农会副主席范正良向群众传达这一会议精神时,坐在会场一角的一个青年农民却始终一言不发地在苦苦思索,他就是范正良的儿子范明朗。此时的范明朗已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方式与李顺达的事迹进行了对比,萌生了要搞科学种田的念头。后来,在农会的支持下,他说服村上7个青年组成了一个种植组,开始从施肥、管理等方面进行试验,结果收效甚微。

  1954年春,范明朗偶然发现,正在扬花的小麦地里有3株小麦穗长、粒多、籽粒饱满,颇为与众不同。望着同一块麦地里长势不同的3株小麦,范明朗想不清道理,但打定主意要把这3株小麦单独收割,第二年用它们作麦种。他想,倘若它们产量高,那么科学种田的第一步就应该是选种。当年麦收季节,由于其中两株小麦被人“顺手牵羊”,范明朗只收割了1株。他把这一株连根拔起,将麦粒一颗一颗地搓下来,晒干后用草纸包好挂在通风处,每过十天半月就要取出来仔细检查一下,看是否有霉变和虫蛀,直到第二年把它们全部种下地。

  哪知8天后,范明朗发现麦芽并未破土而出,原来麦种被老鼠吃掉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连忙赶到地里,几乎筛遍了每一寸土,终于在一条缝隙中找到1粒幸存下来的麦粒。范明朗再不敢把他种在大田里,而是种到了自家菜园里,编了一个竹栅栏围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到麦收季节,这棵小麦竟然收获了4两小麦,创造了那个年代的奇迹。那4两小麦被大面积推广后,大大提高了亩产量。

  由于那种小麦是从1954年开始选育的,范明朗取名为“五·四颗粒多”。从一颗麦粒开始,范明朗迈出了科学种田的第一步。

  “五·四颗粒多”产量虽高,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桔杆脆,不耐肥,易倒伏。为此,范明朗多次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老农们说不出具体方法,反问他能否让“五·四颗粒多”和桔杆硬、不易倒伏且耐肥的小麦“矮粒多”杂交。但是这种试验依据何在?如果杂交出来的新品种同时具备了“矮粒多”和“五·四颗粒多”的弱点又该怎么办呢?既缺科技知识bob.com,又没实践经验的范明朗,第一次带着问题走进了县新华书店。为弄懂什么叫“新陈代谢”、“远源杂交”、“有性繁殖”等专业术语,他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县农业局和农场之间。但知识的掌握并非易事,他靠人工的方法杂交出的小麦全为空壳。

  范明朗决心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向农技人员学习。后来,他带上一大摞科技书籍从南部县抄小路步行50多公里到南充市农科所请教,用真诚与痴迷打动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除了详尽、通俗地解释了范明朗提出的问题外,还热情地给他作现场示范。半个月后,范明朗再次带领种植组的人进行试验,终于培育出第一代杂交小麦种子“五·四跃进麦”。他做了一个对照试验:将“五·四跃进麦”和山农麦、火烧麦、五·四颗粒多、阿波、南充三号、七江小麦、矮粒多等品种集中在一块试验地进行了绿肥、常用氮肥、耐旱、抗虫害、抗倒伏等试验,结果“五·四跃进麦”各项数据都是最佳。

  1958年范明朗把种植组改名为“青年植物科研试验组”。同年3月,南充地委书记戈润生带领南充辖区内的各县县委书记参观了范明朗的“青年植物科研试验组”,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此后不久,范明朗被四川省科协吸收为会员,先后15次出席了科研代表会,并参加了团中央在广东新会召开的“南方七省青年育种现场会”和农业部在湖南武岗召开的“南方十三省农民育种座谈会”。一次又一次的参观学习,使范明朗的科技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为求真知,不知不觉中他已步入了科技大观园。

  在以后短短几年时间内,范明朗带领科研组人员从外地引进早、中、晚水稻,通过技术革新,先后成功培育出了“大粒1号”、“一粒黄”、“双跃1号”等优良品种,广泛推广到农业生产中。20世纪60年代初,范明朗把目光从田、地转移到荒山,按土质和气候特点,分别栽上了香蕉、梨子、桃子、广柑等30多种果树,见缝插针地在果树间隙种上花草和药材,每年二三月,百花争艳bob.com,果树竞绿,吸引来大批游人和狂热的取经者。

  一次,范明朗进地里摘南瓜时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南瓜藤上嫁接冬瓜呢?这可是前无古人的事啊。他参考了权威书籍,然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嫁接刀和剪子,按照南瓜的植物门类特点进行切口靠接,结果一试就成功,南瓜藤上竞长出了冬瓜,此事随之在当地传为美谈。以后,范明朗又尝试着在红苕藤上嫁接空心菜,在梧桐树上嫁接一种被人称为“铁疙瘩”的味道苦涩的梨子,均取得了在成功。有趣的是梧桐树上长出的梨子虽然大、口感脆、水多,但是味道却相当淡,这样的梨子是没有人会吃的。范明朗吸取这一教训,及时总结了嫁接理论,不再轻易给植物做“变性”手术。

  范明朗搞试验开辟出一片农业新天地,在川北地区引起了轰动,人们都把他喊成“农民科学家”,他的科研组也被称为“农业参谋部”,他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1958年,范明朗被推选为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他和其他代表一道,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希望他再接再厉,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范明朗时刻牢记伟人嘱托,一心扑在他的科研事业上,他的科研论文多次在《南充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等报刊上发表,一封封热情的读者来信除了向他请教之外,更多地则是索要他研发出来的优良品种,范明朗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据不完全统计,他赠送出去的种子多达4000公斤,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甘肃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扎下根,结出丰收之果。

  1964年,新华通讯社、《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媒体的记者住进了范明朗的家,采访范明朗的事迹。《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从一颗麦粒开始》为题,全面报道了范明朗的事迹,在全国再次引起轰动。当年12月,范明朗被推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进京开会,再次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5年春,范明朗被四川省农业厅保送到西南农学院农干班深造。“文革”开始后,学院的师生纷纷去外地串联。范明朗不为所动,留守在校园里苦苦探寻着他的科研之路。与此同时,他苦心经营起来的“青年植物科研试验组”因缺少主心骨而散了架bob.com,让造反派们给全部毁了。时局于范明朗极为不利,搞科研与造反势不两立,范明朗在知识的海洋里苦苦挣扎,为痴迷于科研付出了惨痛代价:家被抄了三次,科技书籍全被没收焚毁,花果山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彻底毁掉。贫穷、疯狂、盲目、无知,加上无味的派性之争,让科技工作者无立锥之地,范明朗的心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

  1968年10月,范明朗从西南农学院回到枣儿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工作迟迟没有落实。当时曾有几位领导找过范明朗谈话,想了解他对时局的看法,然后再派用场,可范明朗却明确表示自己只对搞科研感兴趣,反对无谓的派性之争,结果,范明朗因为“没有政治立场”而被束之高阁。

  1971年范明朗被推选为向阳大队大队长,他一头扎进科研试验里,带领群众大搞科学种田,成功培育出了“双跃1号”晚稻和小麦“68—1”、“68—2”、“76—90”等新品种。

  1986年,范明朗以年高为由,主动提出不再担任村支书之职。范明朗晚年时,仍不辍劳作,活跃在田间地头,他家里到处都悬挂着用报纸包好的农作物种子,以备村里人换种、引种之需。

  提起搞科研的激情,范明朗颇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我们那一代人的干劲,那时一心想的是搞好科研,争取多打粮食,多为祖国作贡献,从来都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就是‘文革’那些年,我父亲被揪出游街批斗,我们家被抄三次,我依然冒着危险暗中搞试验。第一次去省科协开会,由于没有赶上车,我爬上邮车从南部县一路颠簸到成都,由于晕车,下车时,我差点虚脱bob.com。但一想到第二天的科技会,我顿时精神振奋,饭都顾不上吃就去报到,开完会又从成都坐火车到重庆,再从重庆步行回南部,你说现在的年轻人能理解这些吗?”“记得跟毛主席握手那次,我足足兴奋了一个星期,回去之后就精心培育出好大一棵白菜,重达16公斤,坐一个成年人在上面绝对不成问题。我那棵白菜身价到底应该有多高,可能算得上世界之最吧。”

  说明:本平台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bob.com。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不光艺人不敢说真话,普通人也不敢随意说线小时内,四国不准中国武力收台,在波茨坦,秦刚回应必须统一

  日本芯片公司Rapidus社长:在政府和多家企业支持下,有信心迅速赶上台积电等行业巨头

  谷歌一雪前耻!全新PaLM 2反超GPT-4,办公全家桶炸裂升级,Bard史诗进化

  Nothing Phone (1) 手机官宣可安装升级 Android 14 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