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TEl:400-123-4657
联系我们 详细
电话:
400-123-4657
邮箱:
admin@youweb.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培育技术
当前位置: bob.com > 培育技术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十篇bob.com

发布时间:2023-04-19 点击量:543

  bob.com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杂交水稻在配套建设之后,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果,水稻育秧作为水稻种植伟大成果,现阶段已经发展了1800a的时间。我国水稻育秧技术主要由4种,分别为旱育秧、两段育秧、薄膜湿润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3种育秧方法逐渐被旱育秧所替代。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农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应知识水平,通过少数农民带动多数农民的方式,逐渐让全部农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先构建示范村,对村民进行统一农业科技培训,对技术资料进行广泛普及,在部门农户田地时间进行示范种植,这样农民能够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实际重视效果进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个种植环节。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之后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水稻旱育在秋季情况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秧苗素质良好,整体结构良好,产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与传统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相比较产量大约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增长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推广技术人员。推广技术人员对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地点及对象具有选择权,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案制定不够合理,整个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推广工作也就相当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够保证在进行试验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低,老人、小孩都能够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农村地区青壮年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农村地区内主要留守人员为老人与小孩。该类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即便在这些地区内推广之后,操作也不规范,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即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农民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人员指导工作难度较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为核心,通过科学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水稻栽培种植每个环节十分了解,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效果总结。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

  科研培训并不仅仅是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种植现场进行指导。推广人员还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示范田,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一个时期所能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亲手进行示范。

  伴S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产量显著提高,农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高职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当代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有别于本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看,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对就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探索,意在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型人才质量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本专业具体的园林施工、设计、植物栽培与养护三大就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的不同需划分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本专业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园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园林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测绘与设计、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系统专业学习,具备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如完成地形营造、园路修建、园林小品建造与布置、堆山置石、小型园林建筑、绿化植物种植等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如编制小型园林工程或大中型园林工程中单项工程的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工程预决算和招投标标书等能力;具有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如住宅环境、单位附属绿地、屋顶花园、小型广场等中小型绿地的测绘与设计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如常见植物的识别、栽培、移植、养护、造型与修剪等方面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具有握园林制图、识图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测量、 设计、预算能力;具有较强的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

  构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是突出园林工程技术职业性教育。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储备、职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突出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其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业群和职业群为本源,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探索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领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领域必修课程主要以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及施工图绘制这三大职业岗位进行设置。其中重点针对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这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开设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等核心课程,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时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图绘制,开设园林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绘图(三大软件)课程。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学习也是比不可少的,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开始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应用技术、园林植物配置课程。通过三大职业岗位及面向三大职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使得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园林施工能力。

  我校目前十分重视实训条件的建设,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总平面占地面积约为1600,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学校还建设有专门园林美术实训室、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在校外实训方面我校已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努力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高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和不断改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解决,在改革中不断尝试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职业型技能人才。

  [1] 丁金昌等.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8).

  “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实训教学是“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训教学的基础保障平台,此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007年以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提出由六大实训基地组成“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即“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其“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探讨,并探索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诸多尝试和探索。2007年,该校提出“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训基地建设逐步趋于完善。“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按照园林花卉专业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过程的顺序性来进行的。该基地主要由6大实训基地组成(如图1所示)。

  从以上“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对应的各项专业实践工作环环相扣,各工作任务从上至下呈递进关系,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基地建设主要是完善各子基地的功能建设,为全面、系统地培养园林花卉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花卉识别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植物实验室、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等组成。植物实验室主要功能是花卉植物形态观察识别、植物分类检索等,为进一步的花卉植物种类识别打好基础。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等主要功能是:为花卉种类识别提供丰富的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花卉识别数量和花卉识别能力,也为柳州乃至广西区域园林行业开展花卉识别培训考核提供有利平台。其中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为校内实训基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单位,园址紧邻校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是校企合作单位,距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约5公里。这些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训教学都非常便利。

  (二)花卉繁育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校办企业生物技术中心(组培中心)、教学花圃(苗圃)等组成。生物技术中心顺应柳州及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结合园林花卉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展园林花卉繁育技术特别是组培技术方面培训。通过培训,中心获得了产品,学生得到了一技之长。现该中心每年接收实训人数在1200人次以上。教学花圃(苗圃)设有花木繁殖区,主要功能是:培训学生的花卉播种、扦插、压条等花卉及苗木繁育技术。

  (三)花卉栽培管理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教学花圃(苗圃)、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实训基地、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室等组成。其一,教学花圃规划面积200亩,计划总投资350万元,目前已实施了第一期工程,面积45亩,设有标准大棚2880m2、绿化苗木生产技术实训场30000m2、切花栽培区、盆花栽培区、阴生植物栽培区等。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切花生产、树桩培育、盆栽培育和花木养护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并为专业教师开展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试验提供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培训学生可增加到600人,对外培训200人;而专业教师通过带动学生结合生产开展实训,获得的产品推向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60万元以上。其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实训基地包括校内、校外基地两部分。目前校内基地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训,属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完全按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训和考核。bob.com就校外实训基地来说,每年教师带领学生承接社会、企业、行业有关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工作,直接为社会、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其三,近年来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室在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和病虫灾害预警预报模拟实训、病虫害防治技术模拟实训方面成绩显著,每年可培训学生1000人次,为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园林设计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画室、CAD实训室、工程制图室、广西艺景园林公司等组成。其中,画室主要用于培养及训练学生的素描、水彩、钢笔画等技能,这些技能是园林设计的基础;CAD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工程制图室用于训练学生的园林工程制图技能;广西艺景园林公司等园林企业主要接纳学生参加各种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等具体工作流程。它们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服务,如园林植物应用方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水面绿化、盆花陈设、校园绿地建设及承接校外园林工程项目等园林设计。

  (五)花卉应用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花艺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盆景制作室、校园绿地、柳州园林博览园等组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花卉(园林植物)应用施工技能而设置。如切花应用(插花与花艺设计、制作),花坛、花台、花境、篱垣及棚架布置,水面绿化,盆花陈设等园林工程施工及日常养护管理技术训练。

  (六)花卉营销实训基地功能建设。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花卉市场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比如2010年以来,分别与柳州小树林花艺设计工作室、柳州茂青水培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花卉营销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花卉营销工作能力。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是:将“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训教学、生产、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服务对象广、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培训能力强的基地,在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11年以后总体达到国内同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

  “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将具有以下功能:开展园林花卉等相关专业实训教学;面向校内外开展园林花卉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绿化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广西的园林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社会其他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柳州市中小学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2007年至2012年,以该实训基地为平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柳钢集团物业管理公司和钢星园林公司、华锡集团南丹车河洗矿厂等企业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培训,柳州市柳北区农民工花卉生产技能培训,广西花卉协会组织的花卉生产培训班等技术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此外,该实训基地每年进行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600人次以上,完成企业技术服务项目10个以上,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受益人群覆盖广西全区乃至辐射到区外全国各地。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梅青,李鸿.工学结合药学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3)

  马蹄又名荸荠,是一种果蔬兼用型水果,除作蔬菜外,还可作鲜果食用,制蜜饯、果糖及提取马蹄粉,罐藏外销等,深受消费者青睐,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创汇农业蔬菜品种[1]。马蹄3号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生态种植,是为陆川县今后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充分利用低洼、易受大雨、洪水、涝灾危害的稻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可持续生产的一项生态农业项目。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马蹄3号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做好全县的推广应用工作,陆川县环保站、县农业技术中心推广站、县植保站、珊罗镇农业服务中心于2007年8~12月联合实施马蹄3号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经过2年的实施,顺利完成项目各项计划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总结如下。

  因是初次引进种植,农户缺少经验,所以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活动,采取分散办班,专题技术讲座,现场示范培训等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召开各种大小会议进行宣传,在田间技术指导上,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应用到位;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抓好适时购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除草、科学灌溉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老板签订合同,实现公司兴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富农民的良性循环,保障开发产品种得出、收得上、卖得去、价格好,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应用高产高效新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建设示范基地,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马蹄3号的品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2,3]。

  实施基地在县珊罗镇长纳村,6km以外无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光照充足,土壤为砂壤土的水田,表土疏松,底土坚实,耕作层18~20cm左右,水源充足,灌溉方便。

  选择在每年8月初移植栽培。定植前,将购回的马蹄秧苗,剔除叶状茎簇生而纤细的秧苗,洗去泥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1~2h,减少大田病害发生,然后定植。秧苗过高的,在叶状茎30~35cm处剪去末梢,防止栽后风吹摇动植株,影响扎根或被风吹折。栽植带球茎的秧苗以球茎入土中9cm深、根系搭着泥为适。栽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80cm,栽植15 630穴/hm2。

  3.4.1灌溉。栽植时,田间灌浅水,马蹄适于浅水环境下生长,从栽植到球茎成熟,应按不同时期保持在2~3cm,掌握水层深度;定植成活后,逐渐加深灌水。在分株和分蘖期间保持1.5~3.0cm深水,促发分株、分蘖,防止生草。每次耘田追肥时,先把水排干,而后施肥,待吸入土中再放水至原来的深度。球茎成熟后,于采收前2周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3.4.3中耕除草。从栽植到植株封行,中耕除草2~3次,时间在第1、2次分株期间进行,每次除草耘田之后,追肥1次。

  3.5.1田间环境。进行种苗消毒,加强管理,做到排灌分开,避免串灌或漫灌,注意田间调查,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虫传播蔓延。马蹄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残茎枯叶。

  3.5.2杆枯病、球茎灰霉病。对杆枯病、球茎灰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遇雨天,及时补喷。

  3.5.3马蹄白螟。马蹄白螟幼虫蛀食茎杆,使植株变红转黄至枯死。在防治上一是采用灯光诱杀,二是在白螟2、3代孵化主峰后1~2d,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12月下旬球茎成熟后,地上部枯死,即可采收,采收期在12月至翌年1月。采收过早,肉质嫩,味不甜,表皮未全部转红,皮薄不耐贮藏;采收过迟,球茎对养分消耗,含糖量减少,表皮加厚,品质下降。球茎内含糖最高期为冬至到小寒。所以冬至前后,球茎变红褐色,淀粉转为糖分时采收为最佳最适宜。可于采收前1d排水,保持土壤烂软,便于挖取[4]。

  2007年宁夏大学农学院以加强基础理论为重点,以科研及实践为创新平台,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2009年将“创新能力实践”纳入学生学业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中,并作为毕业审核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以及教师的课题研究等方式,获得创新能力学分,从2009年至今,园艺专业获批的各级创新项目约30项,蔬菜获批的13项,其中1项为部级创新项目,1项为区级创新项目,1项为区级创业项目,园艺学生通过参与蔬菜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能获得蔬菜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蔬菜栽培技能,并对蔬菜产业产生一定认知,为蔬菜学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园艺专业建有宁夏设施农业院士工作站、宁夏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中心、宁夏大学农科温室实训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能够为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提高。

  宁夏具有“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四季鲜果”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十分有利于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但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等不利生态条件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另外,缺少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蔬菜产量较低而不稳定,过量施用化肥,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品质不高、连作障碍逐年加重、生产能耗高,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装备落后;环境优良,但有机蔬菜产品生产量少。因此,蔬菜栽培学课程改革通过蔬菜栽培的基础理论与最新的栽培技术结合,以实现蔬菜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可持续生产的目标。宁夏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特点,适宜无公害蔬菜种植,形成了区域特色的西瓜、甜瓜、洋葱、马铃薯、芹菜、辣椒、胡萝卜等的无公害种植,一年四季主栽蔬菜作物包括番茄、茄子、西葫芦、黄瓜、辣椒,且90%以上采用育苗移栽,但设施蔬菜种植面临冬季气温低、风沙大、水质碱度高和硬度大等问题。因此,在授课内容上的改革为总论部分以无公害蔬菜栽培、蔬菜栽培基础知识为主,将蔬菜生长与环境条件调控、设施类型与性能、蔬菜育苗、茬口安排作为重要讲解内容,分论部分针对区域主栽和特色作物具体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教学,省略本地区种植较少的莲藕、芦笋等蔬菜的栽培技术教学,同时为适应高端蔬菜市场需求,添加希特和药用蔬菜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将无公害生产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优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的引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使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宁夏园艺专业已建立了宁夏贺兰园艺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小任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贺兰新平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宁夏大学农科实训、宁夏籽润有限公司等12个产学研发展基地。在加强蔬菜栽培学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利用宁夏大学农科实训基地和贺兰县国家园艺产业园区为主要实践基地,将课堂上被动填鸭式教育转变为田间主动操作式教育,改革的教学方法涉及现代多媒体课堂讲授法、田间实际操作法、田间观测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且田间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授课过程。现代多媒体课堂讲授法。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仍坚持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演示实验、录相、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快速掌握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法。利用宁夏大学农科实训基地,针对分论中需要讲解的蔬菜作物,划分出种植区域用于蔬菜作物种植,将学生分成不同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或两种作物,从蔬菜种子催芽处理、育苗、田间整地、施肥、覆膜、定植、授粉、灌水、落蔓等整个生育期的各个环节进行操作,同时在各作物种植管理重要时期,授课老师对不同作物生长进行田间讲授,讲解各作物重要时期的水、肥、温、光管理。另外针对蔬菜种植中的重要技术,例如育苗技术、现代化灌溉技术、环境调控技术,充分利用贺兰县国家现代科技园区进行单独实地教学。田间调查法。在宁夏大学实训基地中设立不同作物种植区域,对不同作物生长特性,如观察记录种子形态、植株形态、花果的结构、不同生育期生长状况,并结合查找资料,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撰写各主要蔬菜作物的生长特性报告。利用贺兰县国家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对引选的希特和功能保健菜,包括拇指胡萝卜、鲜食胡萝卜、鲜食苤蓝、明日菜、穿心莲、连翘、刺五加、马齿苋等进行观察记录。案例分析讨论法。在学生主体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设计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设定要注意与教学目的结合、与实践结合。

  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是由学校、教师提供实验素材。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尝试通过学生自己栽种植物提供实验材料,并进行相关实验拓展,实现多样化实验教学,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家就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与体验,栽种植物与生物学习并行,绿色驻阳台,学与种同行。

  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植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考察,了解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理解与教材相关、各个季节可栽种的植物,以及植物生理、分类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通过考察自家阳台,学生能够了解各自的环境,了解适合自家阳台栽种的植物,为生物实验提供材料,增强对自然界生物结构、生命现象探索的兴趣,尝试发现问题、开展创新性实验,并提出解决方案。活动将系统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能,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观察与分析技能。同时,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相互尊重,健康成长。

  动员、组织学生经历“搜集资料欣赏讨论探索实践活动评价延伸”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实际经历和科学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活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德和主人翁精神。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方式创新:通过对适合阳台栽种植物的研究活动,进行多个项目的拓展,吸引不同特质的学生参加,改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读或背)实验、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少的现状,体现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和普及性。

  理念创新:围绕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针对适合栽种的植物,植物的形态、生理、栽培方式,以及植物檠习服务等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由学生带动家长,让全民参与可持续地建设生态社区,丰富生活,创造美好,体现环保新理念,转变环保新观念。

  技术创新:探究不同的植物栽种方法,如土培、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技术的差异,力图比较植物在不同环境栽种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组合性。

  方法创新:以对比实验探讨不同阳台植物栽种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进行思想教育,熟悉活动进程,了解活动的常规要求和注意事项。成立活动小组,明确职责分工。bob.com把活动中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设小组组长,制订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的培训、指导。聘请高校、园林管理部门等单位科研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查方法与技术指导。

  ①农耕文化知识讲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通过科普讲座,了解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②植物栽种专题知识讲座:学生通过科技教师的科普讲座、宣传橱窗、自编的校本教材,听取讲座与资料收集、整理,学习植物栽种的相关知识。③适合栽种植物的知识学习:结合科技教师的集中讲座,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一年四季可栽种的植物、与高中生物学习内容相关的植物、栽种植物的方法及植物分类知识。以上专题均组织知识竞赛以检测学习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到园林部门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区适合栽种的植物,从中寻找与学习相关的植物进行栽种。每个学生实地考察各自的环境,做好观察、采集、访问、记录等工作,教师在各个环节中做好指导工作。学习与了解高中课程中与植物相关的知识、实验内容,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

  结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特点与高中生的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年级分组,依据植物生长时令,结合生物学教学进程由浅入深展开活动,共同进行4个主题活动,逐步提高,探究栽种植物为生物实验教学服务,让绿色驻阳台,学与种同行。最后进行交流与分享,提升与总结,并将此活动经验进行传承。

  主题1:经历生命历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探究生命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喜悦(高一年级)。上学期主要栽种天竺葵、紫鸭跖草、菠菜、木耳菜、洋葱、葱、蒜、莴笋等,下学期主要栽种豌豆、小麦、向日葵、草莓等。选择栽种的植物开展实验验证,补充实验材料不足,丰富学生课外实验。实验包括离子、分子水平的实验验证,细胞水平的实验,组织、器官水平的实验。

  主题2: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对科学实验的具体规范要求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主题活动主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进程,将植物的栽种与科学探索有机组合,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主题3:感受栽种植物乐趣,学与种同行,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高三年级)。高三年级学习主要内容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由于毕业班学习压力较大,本主题活动主要栽种生姜、茶树、水仙花、天竺葵、仙人球、人参榕、罗汉松、茉莉、芦荟、碰碰香、一叶兰、小型月季、蔷薇、铜钱草、花叶碧玉、珍珠泪、紫罗兰等。这些植物栽种和管理方便,活动有利于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4:学与种的升华,探究各自阳台植物栽种的模式。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之一“景观设计师”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后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前面3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探究各自环境植物栽种的模式,争当一名小“景观设计师”。

  学生参与活动时间、精力有限,栽种植物与实验的过程相对较漫长,可通过制作科技微课开展教学,通过不同小组制作的微视频的交流和分享,及时解决困惑,交流心得,分享成果。

  成果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与高校、科研机构指导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条件、经费、学习时间不足。对此应争取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获取有力的外部条件支持保障。

  学生研究方法、栽种技术不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指导学生进行栽种,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资金问题,主要是活动中产生的费用,特别是实验经费。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向学校申请,以及争取科研单位支持。

  山西金甲药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专家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通过对发包方实施的山西省绛县道地药材万亩连翘基地核心区进行技术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带动和辐射建成万亩基地,并达到优质、丰产的目标。

  承包方的技术咨询、指导、管理和服务涵盖发包方两个乡镇的连翘种植核心区,并辐射带动到发包方的万亩连翘基地。

  承包方以技术服务为主,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多种形式,推动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组织模式,全面落实道地药材的相关种植和管理技术,使之达到规范的要求。

  连翘既是中药材的大宗品种,又是我县的地道产品。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药饮片传统的剂量型正向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型转化。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连翘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县连翘产量占到了全省的二分之一。但以往连翘的采集大都是依靠野生资源,长期的掠夺性采收,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远远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材孕育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已经有个国家从我国采购中药材。连翘是其中一个主要品种。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十大药材市场出口中药逐年增长,年成交额为亿元,天津港、青岛港、广州港中药材出口量连续几年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连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依靠传统的采收野生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绛县是中国农科院第二个科技示范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生物技术中试基地,与全国个科研院所的位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同时,全国为数不多、我省唯一的中药材科研培植基地——山西省药物培植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设在我县的南樊镇。绛县气候温差大、土壤酸碱度适中,矿物质含量丰富,没有环境污染。特别适合连翘的生长。中药材生产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发展面积已经达到了万亩。已经成为我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绛县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中药现代化()为契机,将绛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连翘的规范化种植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深远,十分必要。

  承包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家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针对发包方实施连翘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连翘种植实施种植与管理技术规程制定,对药农实施种植与管理技术培训,对连翘种植管理过程实施全程技术跟踪和规范,确保发包方连翘种植与管理达到规范的要求。

  根据连翘栽培与管理的特点,结合绛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制定出从连翘种质资源、种子采集、苗床管理、移植栽培、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初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并形成文档形式。

  此项培训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具体操作方式为:以乡镇为单位,根据连翘生长期及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药农进行技术培训。承包方每次培训应组织相关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并形成教案。每次培训不少于两个学时。必要时可组织药农到核心区参加现场技术培训。此种培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年培训次数不得少于五十课次。

  承包方指定专门的连翘栽培与管理技术人员,深入发包方的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发包方人员进行现场的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重点环节为苗床期管理指导、移栽管理指导、大田管理(水、土、肥管理)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及采收技术指导。此项培训应结合田间管理的实际,每月至少进行三次,每年现场指导不得少于一百次。

  承包方向发包方委派出专业技术员,直接对发包方的基地进行技术管理和服务。及时解决发包方在基地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发包方基地药农进行连翘栽培与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使之达到要求。

  《花卉栽培技术》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广,涉及到花卉的繁殖技术、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技术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笔者从2006年开始,在明确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教学试图通过“任务驱动,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的弊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狠抓技能训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从事花卉繁殖、栽植及栽后养护等管理和应用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应在学习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园林植物保护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即培养面向园艺行业和花卉生产企业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确定课程目标,即通过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使学生掌握花卉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花卉的繁殖能力、栽培能力、养护管理能力、应用能力、营销能力等。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花卉行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到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花卉栽培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且花卉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季节内生长习性各异,生产管理内容不同,在安排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充分考虑生产实际情况和季节的变化特点,灵活地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在第二、第三学期,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训小组,选定花卉种类、分组承包,从播种、上盆、养护等一整套程序,由教师指导学生亲历生产,按照生产任务要求,每天安排早晨或傍晚的时间到校内实习基地参加花卉生产,bob.com结合基地的生产任务灵活安排实践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性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五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3个月的生产实践。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用人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各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07年,我系成立了花卉租摆公司,系部出资、bob.com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经营,为学院及企事业单位提供花卉租摆服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对花卉的巩固了学生花卉栽培养护技能,且使学生熟悉了花卉行业的经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实现了实训项目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栽培过程,保证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

  《花卉栽培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ob.com总学时132,按生产过程、季节和气候来分配学时,分散进行。在教学方法上把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加强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花卉种类繁多、形态千姿百态,而且花卉植物的生长受时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本课程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加上多媒体有同时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及影像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利于创造多种教学情境。另外,由于花卉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教材则不断老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与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还可将多媒体课件放于课程网站上,学生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巩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彻底改变理论笔试的考核办法,将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4个方面,即学习态度20%,包括考勤、纪律、团队精神等;理论考试30%,包括作业、实训报告、独立获取信息能力等;技能考评30%,必备的基本技能实施与花卉园艺工的技能鉴定标准相统一的单项考评,就将花卉园艺工的考核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生产成果20%,即结合实训基地生产任务,分组承包的种类完成生产与管理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考核缩短了教学与生产、学生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近年来,我系学生花卉栽培技能大幅提高,花卉园艺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达到了100%。

  园艺技术专业拥有一个占地10亩的露地花卉栽培区和2个占地600m2的现代化温室。栽种了各类花卉110多个品种20000多株。可以进行花卉的识别、播种、扦插、嫁接、分株、上盆、移栽、育苗和管理养护等教学内容的现场教学,边讲解、边观察、边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学习效果比在教室里好得多。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缩小教学与花卉行业的距离,这几年本系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管理机构、花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已达10多个。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管理,与企业员工一起劳动和生活。通过实习,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花卉;掌握了花卉生产各阶段的技术;学会了调查花卉生产动态,分析花卉发展趋势,进行市场预测。

  5年来,通过对《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示范教学结束,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要亲自动手操作体会。二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要亲自示范,教师只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周密计划与安排,教学时才能灵活、生动而富于激情。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一般每个小组4-5人,在实际操作时,只有密切有效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四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由于理论教学时间的压缩且不具系统性,一些技术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五是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以任务驱动为抓手的日常生产与管理,使得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生产环节中的各项技能,毕业后能使他们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六是促进了花卉基地的建设,增加了经济收入,增强了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七是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

  一是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使用的《花卉栽培技术》教材大多是农林类本科教材改编而来,很难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广度、深度和技能的需要。二是实训基地不健全。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但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不健全,教学、科研及生产不能融为一体,《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不能很好实现。三是缺乏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师队伍中缺乏一定数量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总之,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需长期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工作,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花卉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仍任重道远。

  [1]王茹化,王彦宏,吴瑕等.“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129-130